正如抽烟不能等同于吸毒,不能做为吸毒者强制送到戒毒所一样,把众多网游者(主要是青少年)视为瘾君子甚至将他们等同于一般精神病患者,还要采用什么“电击疗法”,却大大值得商榷。
##CONTINUE##
2008年11月9日公布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中,明确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此标准一经公布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有人说,将玩游戏上瘾认定为精神病标准可笑,也有人说,这是对玩家的变相摧残。时隔半年,网瘾被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所引起的社会讨论稍有平息,“全国戒网专家”杨永信医生的点击疗法,再次将如何治疗网瘾这一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平心而论,泡网成瘾,与抽烟成瘾、喝酒成瘾一样,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至少不是一种健康的行为习惯,少数人也确实表现出精神上的病态与不正常。但正如抽烟不能等同于吸毒,不能做为吸毒者强制送到戒毒所一样,把众多网游者(主要是青少年)视为瘾君子甚至将他们等同于一般精神病患者,还要采用什么“电击疗法”,却大大值得商榷。记者街头随机调查发现,多数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家长,都对青少年迷恋网络(主要是网络游戏)表示反对,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家长有条件地接受“网瘾”的提法,但把“网瘾”等同于精神病人,则表示出一致的不赞同,部分受访者认为:采用“电击”等方式治疗网瘾,不仅不可行,而且不人道。只有极少数人赞同“杨氏疗法”。
何谓网瘾?
一般认为,“网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同时“标准”还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一旦你存在上述问题,那么从医学的角度来讲,你就已经是一名网瘾精神病患者,必须接受必要的治疗去戒除。
电击治疗:是拯救还是二次伤害?
最近,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瘾戒治中心的杨永信教授一夜间成了互联网的“新宠”。他所推崇的电击治疗网瘾青少年的治疗方法,更是引起了业界极大地关注和讨论。在过去的三年里,有近3000名“网瘾少年”在杨永信所在网瘾戒治中心接受过治疗。并且杨“专家”也多次向记者表明,他的治愈率是百分之百。然而,陆续有一些自称曾接受过治疗的少年,聚集在百度杨永信贴吧里,却对其治疗方式进行了全面声讨批判。他们认为,杨是利用“电休克”手段逼迫孩子们就范。同时也有人在网上指责杨永信的“醒脑疗法”实际上就是“电休克”,是精神科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所用的电能可以点亮一个30瓦的灯泡。可是杨“专家”却告诉记者,网上指称他使用“电休克”手段对待孩子,完全说错了。他使用的是1~5毫安微弱电量。当记者问到,“醒脑疗法”会不会对脑子有伤害时,杨“专家”信心十足的表示:“不会有任何伤害” 。作为一般不具备相应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我们不知道他的“不会有任何伤害”科学依据在哪里,可是业界的很多学者及专家却一致认为:杨“专家”的治疗方案存在很大的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教师王新认为,现在网瘾治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法律底线”问题,“那些被扣上‘网瘾’帽子的孩子的基本公民人身权利怎么去保护?他们的生命健康权怎样保护?谁能保证电击不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公共医学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卓小勤指出,目前没有标准认定网瘾是精神疾病,也就不存在适应征,将其收治进精神卫生中心,作为精神疾病来治疗是有问题的。
根治“网瘾”,什么更重要?
毋容置疑,“网瘾”问题,已经成为发生在当前青少年中的重要社会问题,对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绝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必须得到重视和治理。但“杨氏疗法”以及其他一些强制性“戒网”的作法,不仅不能消除网瘾,而且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根治网瘾的方法,只能到网瘾形成的根源中去寻找。“网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特别是众多中小学在校学生身上。许多学生上网,并逐渐对网络游戏上瘾,是出于一种对现实学习问题的逃避。应试教育的压力、渴望交友和倾诉对象,目标缺失、情感空虚以及家庭不和谐等因素,给成长中的青少年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家长、老师乃至同学们的帮助和尊重时,很自然地会去虚拟世界去寻找解脱。人都有实现自我的愿望,许多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自己在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在网络上的拟实声誉和自我展示,正是在弥补现实中得不到的自我表现。如此看来,与其说“网瘾”是疾病问题,不如说它是一个社会问题,到医学中去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本身就是一种无知和荒唐。所以,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就必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思想品质的教育,关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教育的阳光,应该普照每一个青少年;我们老师和家长肯定和鼓励的目光,也不能仅仅落到少数“学习尖子”身上。值得欣慰的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士看到了以往的“应试教育”给下一代来的危害和摧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还教育以本色,重视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和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期望自己的孩子仅仅拿回一张好看的成绩单,而是希望他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大环境的改变,才是广大青少年包括所谓“网瘾患者”的真正福音。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社会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与希望,得到这个社会应该给予的尊重与肯定,他自然会走出虚拟世界来拥抱更加美好的现实世界的。对于那些已经不同程度地染上网瘾的青少年,我们不反对在科学、合法、道德、人性的前提下,给予其适当的医学辅助治疗,但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发现和尊重他们的人生价值,并加之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与行为疏导,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游戏只不过是高科技时代的一种休闲方式,早日回到更精彩的现实中来。
-----------------------------
文章出处:IT商业新闻网
作者:金今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